三國時代,荊襄隱士司馬徽,人稱水鏡先生,對著當時窮途末路的劉備推薦著兩個人,兩人也都是荊襄新生代代表,並冠予兩門名號,一人稱為「臥龍」,另一人稱為「鳳雛」,水鏡先生更是和劉備推薦這兩人才能,甚至說出,只要能得這兩人其一,便能安天下,「得一人安天下」的典故便是從這裡來的,而後來劉備不但獲得兩人,在蜀漢的未來之中,這兩人也扮演著舉足輕重的位置,「臥龍」諸葛亮的故事想必大家耳熟能詳,加上三國演義的刻畫,「多智近乎妖」,除了提出隆中對,建立蜀漢基本戰略之外,劉備死後,更是一人身負重擔,對內整合各方勢力,輔佐阿斗,統整政令,修明刑罰,對外五出祁山,北伐曹魏,實在功不可沒;另一個「鳳雛」龐統也是一個頗富盛名的謀士,在諸葛亮隆中對中的第二步中,發揮了絕妙功用,幫助劉備征討西蜀,接納益州,更是立定未來蜀漢地基,可惜天妒英才,在攻伐劉璋戰役中,被亂軍所殺,但犧牲自己,讓主子得到諾大土地,對於蜀漢前期功業的建立,也是很有貢獻的,尤其出謀劃策,研析兵法,替劉備尋得用兵之道,貢獻自然不再諸葛亮之下,可惜死的早,若有他與諸葛亮同活,安天下的遠景並不一定不可行!

 

  自然後世對於水鏡先生如此評價有所存疑,也有人批評著,劉備就算得到兩人,還是有著彞陵大敗,而後諸葛亮也是孤臣無力可回天,北伐屢次失利,後繼者姜維也是功虧一簣,最後落得被鄧艾、鍾會等人所盡滅,甚至有人開始翻案批評羅貫中三國演義將諸葛亮刻劃太過神化,認為諸葛亮根本不會帶兵打仗,對於此點,我當然有不同看法,但先回到水鏡先生這裡,這兩人曾師事於水鏡先生處,一個老師推薦學生去工作,自然要灌水,有些名號,人家企業主才會想用,就像現在社會一樣,你要求職,若有過去大學教授的推薦信,不是更有機會錄取嗎?水鏡先生自然也是這番打算,而後證明這兩人果然沒被看錯,如魚得水幫助劉備,而劉備也真夠大膽,對於毫不清楚來歷的兩個年輕世代,更是知人善任,而且也多次造訪諸葛亮,才有後來「三顧茅廬」,若是所託非人,只怕劉備早已被當時曹操南征大軍所吞滅,當然也有可能是當時劉備已經窮途末路,任何人才都想要一試,或許他打定就算這兩人沒有水鏡先生所說如此能力飛揚,至少也能有孫乾、簡雍之才,也是不為過,更何況人才多多益善,也無不可,當然水鏡先生也是當地算講話有力的人,也是具有美名的隱士,有名人推薦,可信度更添三分。

 

  若說諸葛亮不擅打仗,恐怕隴西集團的郭淮、郝昭、陳泰、費曜、張郃以及司馬懿等人,會從九泉之下跳起來大罵你一頓,當然三國演義有許多穿鑿附會,把許多原本不屬於諸葛亮的勝績,全偷冠在自己名下,如博望坡之戰火計是劉備出謀,赤壁之戰是周瑜主導,草船借箭是孫權奇計,空城計更是趙雲所設,這些卻都變成諸葛亮功績,當然不免有些人會去大肆批評,可批評到說諸葛亮不會打仗,卻又有些矯枉過正了,若他不會打仗,小小蜀國早已被北方曹魏所併吞,就算五次北伐失利,卻也能保蜀漢不失,或許諸葛亮稱不上「用兵如神」,但諸葛亮就算打敗仗了,也不會敗的太慘,只能說他在打仗表現中規中矩,他打仗的能力卻是遠不如他內政治國的能力,而再者,若諸葛亮不會打仗,強如司馬懿者,何苦懼怕諸葛亮之威,採取堅守?但需要承認的是,比起打仗,諸葛亮卻是遠不及他的對手曹操、周瑜、陸遜這些人,但也不是天差地遠,可能就是九十分和八十分的差異罷了。

 

  再來談談龐統,史實或者演義計載較少,不像諸葛亮那樣充滿個人魅力,除了一開始喝酒誤事,讓人以為他能力低下,卻在一天解決所有公案外,就很少對此人有太多個人事蹟描寫,演藝甚至說他長得醜,龐統一生最大功業,便是主導劉備入蜀,以龐統攻成都三策來說,分為上、中、下三計,劉備認為上策太急,下策又太緩,故而選擇中策,最後雖然自己戰死,但劉備順利攻取成都,足以證明龐統的才能發揮在軍事用兵之上,正是人盡其才,能夠替主子想三種不同方案,讓主子挑選,而且每一條方案看似都非常實用,比起諸葛亮,龐統更能發揮軍事長才,只是後來劉備更為信任諸葛亮罷了,那又是另外一回事了,端看兩人,若用於現代,不就是一間企業最想求得的兩種人才嗎?一者擅於管理內部,安頓基礎,另一者能夠在身旁出謀劃策,拓展客源,打擊對手,不外乎水鏡先生說,「得一人能安天下」,以現在而言,不就是「得一人能賺更多」嗎?

 

  兩種南轅北轍的人才,若是加入公司,更是主導好像兩著不同的基本戰略眼光,若是如諸葛亮這類人才,便是穩定公司根本,培養人才,明定規矩,不與人爭,只求與自己比較,並求創新,以立不敗之地;若得龐統這類人才,便是採取兼併手段,拓展公司利潤區域,將對手擊敗來獲得勝利,當然用上述兩分法分類兩人有些許不公,畢竟諸葛亮也有軍事之才,更何況取西川戰略也是他提出,而龐統更是對於內政事物處理有一套手段,只是壽命不長,沒得看他繼續表現,可我們便假定我們的才能不若兩人,無法像兩人一樣面面俱到,但守內或壤外非得擇一作戰略的話,以此分析罷了,更何況,諸葛亮最讓人佩服者,便是劉備死後,仍鞠躬盡瘁輔佐阿斗,縱然阿斗對諸葛亮並沒有像劉備如此感情深厚,而阿斗能力更是不及諸葛亮,諸葛亮卻也不取而代之,如同對手司馬懿一般,正是讓他美名傳流萬世之因,有這種人才,能力強,而且十分忠心,也不會想奪取你的權力者,也不枉費當初劉備屈身相求了,最後我們勉勵自己,就算沒有如他們的才能,可諸葛亮崇高的情操倒是我們可以學習的,找一個值得付出的「劉備」,「鞠躬盡瘁」直到最後,除了能贏得信任,也能獲得好評價喔!

 

  人才的尋找本來就是有些困難,尤以認定哪種人是你要的人才為甚,有些人有才,卻是無德,只怕是引狼入室;有些人假借虛名,卻毫無半點墨水可言,這種只是浪費你我時間;最怕便是這人無才也無德,在選立人才標準前,除了要求專業之外,更重要也是要去要求該人品行,是否能忠心付出,或者行事正道,如諸葛亮一般,既有才能,更有美德,當然最重要的,找到這樣人才,還要能留的住他,該有的獎賞不能少,而要讓人才誠服,該有的規矩、懲戒自然也不能少。

 

  德性判斷方式,例如可以問一些道德兩難的問題,來探知對方價值觀,或者直接單刀直入,詢問他對於接任此工作的價值觀為何,另外也能詢問當時最紅的一些新聞事件,來問取對方看法,好讓自己心中有個底,得知這個人到底適不適合為你所用,相信百分之八十的人一定都能坦白說出,只怕百分之二十有心機者善於隱藏自己,但那也無妨,所謂江山易改,本性難移,錄用之後也可以觀察其人對事情的態度、人際的互動來蒐集資料,更為瞭解此人,以諸葛亮而言,投靠曹操更有保障,何苦投靠一個當時連根據地都沒有的劉備,或者學他大哥諸葛謹,投靠東吳,也是好方法,那是因為他不屑於曹操的所作所為(當然也有一說是因為當初曹操在徐州屠城,迫害到諸葛亮的家人,從此以後諸葛亮便很討厭曹操,但同族的諸葛誕後來卻投靠曹魏,可能也有不同的考量吧!),從這一點看來,便能斷定諸葛亮必定不會是什麼大奸大惡之徒,至少他不願和曹操這種人同流合污!(有些人為了利益,就算曹操屠城殺害自己家人,也是會選擇曹操,只能說每個人價值觀不同,卻也因此不同,能得知誰看重的是利益,誰看重的卻是道義!)

 

  最後,有人戲言此言,說劉備便是得到兩人,才無法取天下,這當然只是玩笑話,更重要原因,也是要看時勢運三者是否能相當配合,時也,天時,勢也,勢力,運也,運氣,但這三者都是外控因素,要找到適合的時機、願意相助的勢力還有難以解釋的運氣來進攻敵人不是那麼容易,相較起來,尋求人才,增強自身實力,並將人才放到適合的位置上,好像反而比較容易控制,並能有個好的機制,培養永續不斷的人才,才真正能讓公司無往不利,賺進更多鈔票,比起追求虛無的時勢運三者,善於用人才能在這競爭社會殺出一條血路喔,若兩者實力一致,人才旗鼓相當,剩下的便是綜觀決策者如何運用人才力量,為自己賺進更多鈔票,所以總言,要是劉備沒有請出諸葛亮,只怕如今的蜀漢,變成劉璋的蜀漢了!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zipsu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